耳(聽覺器官)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聽覺器官姓氏漢字
耳位於眼睛後面,它具有辨別振動的功能,能將振動發出的聲音轉換成神經信號,然後傳給大腦。在腦中,這些信號又被翻譯成我們可以理解的詞語、音樂和其他聲音。
基本介紹
中文名:耳外文名:ear又名:位聽器包括:外、中、內耳拼音:Er
耳的構成,耳郭,外耳道,鼓膜,鼓室,內耳,耳的聽覺形成,結構與命名,臟腑經絡聯繫,按摩,
耳的構成耳包括外耳、中耳和內耳三部分。聽覺感受器和位覺感受器位於內耳,因此耳又叫位聽器。也有人將外耳和中耳列為位聽器的附屬器。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兩部分。另外,在外耳道的皮膚上生有耳毛和一些腺體,腺體的分泌物和耳毛對外界灰塵等異物的進入有一定的阻擋作用。耳郭耳郭的外面有一個大孔,叫外耳門,與外耳道相接。耳郭呈漏斗狀,有收集外來聲波的作用。它的大部分由位於皮下的彈性軟骨作支架,下方的小部分在皮下只含有結締組織和脂肪,這部分叫耳垂。耳郭在臨床套用上是耳穴治療和耳針麻醉的部位,而耳垂還常作臨床採血的部位。外耳道外耳道是一條自外耳門至鼓膜的彎曲管道,長約2.5~3.5 cm,其皮膚由耳郭延續而來。靠外面三分之一的外耳道壁由軟骨組成,內三分之二的外耳道壁由骨質構成。軟骨部分的皮膚上有耳毛、皮脂腺和耵聹腺。鼓膜鼓膜為半透明的薄膜,呈淺漏斗狀,凹面向外,邊緣固定在骨上。外耳道與中耳以它為界。經過外耳道傳來的聲波,能引起鼓膜的振動。鼓室鼓室位於鼓膜和內耳之間,是一個含有氣體的小腔,容積約為1 cm3。鼓室是中耳的主要組成部分,裡面有三塊聽小骨:錘骨、砧骨和鐙骨,鐙骨的底板附著在內耳的卵圓窗上。三塊聽小骨之間由韌帶和關節銜接,組成為聽骨鏈。鼓膜的振動可以通過聽骨鏈傳到卵圓窗,引起內耳里淋巴的振動。鼓室的頂部有一層薄的骨板把鼓室和顱腔隔開。某些類型的中耳炎能腐蝕、破壞這層薄骨板,侵入腦內,引起腦膿腫、腦膜炎。所以患了中耳炎要及時治療,不能大意。鼓室有一條小管──咽鼓管從鼓室前下方通到鼻咽部。它是一條細長、扁平的管道,全長約3.5~4 cm,靠近鼻咽部的開口平時閉合著,只有在吞咽、打呵欠時才開放。咽鼓管的主要作用是使鼓室內的空氣與外界空氣相通,因而使鼓膜內、外的氣壓維持平衡,這樣,鼓膜才能很好地振動。鼓室內氣壓高,鼓膜將向外凸;鼓室內氣壓低,鼓膜將向內凹陷,這兩種情況都會影響鼓膜的正常振動,影響聲波的傳導。人們乘坐飛機,當飛機上升或下降時,氣壓急劇降低或升高,因咽鼓管口未開,鼓室內氣壓相對增高或降低,就會使鼓膜外凸或內陷,因而使人感到耳痛或耳悶。此時,如果主動作吞咽動作,咽鼓管口開放,就可以平衡鼓膜內外的氣壓,使上述症狀得到緩解。內耳內耳包括前庭、半規管和耳蝸三部分,由結構複雜的彎曲管道組成,所以又叫迷路。迷路里充滿了淋巴,前庭和半規管是位覺感受器的所在處,與身體的平衡有關。前庭可以感受頭部位置的變化和直線運動時速度的變化,半規管可以感受頭部的旋轉變速運動,這些感受到的刺激反映到中樞以後,就引起一系列反射來維持身體的平衡。耳蝸是聽覺感受器的所在處,與聽覺有關。那么聽覺是怎樣形成的呢?人類的聽覺不算太靈敏,但是從每秒振動16次到20 000次的聲波都能聽到。當外界聲音由耳廓收集以後,從外耳道傳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動。鼓膜振動的頻率和聲波的振動幅度完全一致。聲音越響,鼓膜的振動幅度也越大。耳的聽覺形成聽覺是由耳、聽神經和聽覺中樞的共同活動來完成的。耳是聽覺和位覺(平衡覺)的外周感覺器官。耳由外耳、中耳構成的傳音器和內耳感音、平衡器所組成。外耳露於體表,中耳和內耳埋藏在顳骨岩部內,外耳和中耳是聲波的傳導器官,內耳有感受聲音和位覺的感受器,是聽、位覺器官的主要部分。聲波通過外耳道、鼓膜和聽小骨傳到內耳,使內耳的感音器官(柯蒂氏器官)發生興奮,將聲能轉變為神經衝動,再經過聽神經傳入中樞,產生聽覺。鼓膜的振動再引起三塊聽小骨的同樣頻率的振動。振動傳導到聽小骨以後,由於聽骨鏈的作用,大大加強了振動力量,起到了擴音的作用。聽骨鏈的振動引起耳蝸內淋巴的振動,刺激內耳的聽覺感受器,聽覺感受器興奮後所產生的神經衝動沿位聽神經中的耳蝸神經傳到大腦皮層的聽覺中樞,產生聽覺。位聽神經由內耳中的前庭神經和耳蝸神經組成。聽覺和位覺(平衡覺)器官。通過耳,動物可感知外界聲音信息和本身軀體位置,藉以交往、尋偶、避敵、捕獵和保持身體平衡。耳的形成和逐步完善是動物進化的一種表現。不同動物耳的結構有很大差異。脊椎動物中原始類群只有內耳,主要起平衡身體的作用。軟骨魚內耳中有橢圓囊、球狀囊和半規管,兼有一定聽覺功能;大多數硬骨魚內耳中有聽壺,由於沒有鼓膜,經藉助側線器官可感受水中1000赫以下的聲波。兩棲類中的蛙和蟾蜍已產生中耳,具有鼓膜和耳柱骨。聲波對鼓膜的振動通過耳柱骨傳入內耳,引起橢圓囊及聽壺中感受器的興奮。還有耳咽管通過咽腔平衡鼓膜內外的壓力。爬行類的耳有了進一步發展,聽壺內有獨立的聲感受器,內耳瓶狀囊顯著加長,鱷類有捲曲,蜥蜴聽覺發達,鼓膜內陷,出現了外耳道的雛形;蛇類鼓膜、中耳和耳咽管均退化,聲波沿地面通過頭骨的方骨傳到耳柱骨,從而使內耳感覺。鳥類的耳基本上與爬行類相似,有單一的聽骨(耳柱骨)和雛形外耳道。鴞形目耳較發達,並有特殊耳羽幫助收集聲波及確定聲波的方向。哺乳類耳達到高度完善,由外耳、中耳和內耳組成。外耳由可轉動的耳郭和外耳道組成,起收集聲波的作用。中耳又稱鼓室,為外耳與內耳間的腔隙,其外側為鼓膜,借鼓室中的三塊聽骨(錘骨、砧骨、鐙骨)組成的槓桿系統將聲波引起的鼓膜振動傳至內耳。鼓室前壁有咽鼓管(耳咽管)通向咽部,平時關閉,吞咽及某些口部運動時開放,可調節鼓室內空氣的壓力。內耳由耳蝸和前庭器官組成,耳蝸為瓶狀囊捲曲形成,狀似蝸牛,故名,為感受聲音刺激的器官;前庭器官司平衡,屬位覺感受器。穴居哺乳類和水棲哺乳類耳廓常退化,但有些哺乳類耳廓非常發達,可捕捉非常細小的聲波。有些水棲哺乳類可通過下頜骨將水中聲波傳至中耳和內耳。結構與命名耳,古稱“窗籠”,《河間六書》稱其為“聽戶”,《溫熱經緯·余師愚疫病篇》稱之為“龍蔥”。耳為聽覺器官,是清陽之氣上通之處,屬清竅之一。近代發現其兼有平衡功能。《靈樞·衛氣》說:“窗籠者,耳也。”《甲乙經》說:“窗籠者,耳前上下脈,以手按之動者是也。”似指聽宮。突出於頭部兩側,形如喇叭者,名耳廓。耳廓的周圍,稱為耳輪。耳前上下切跡間突起如屏風者,古稱“蔽”。耳廓下垂部分名耳垂,古又名耳珠。通入耳道之孔,名耳孔,即現代所稱外耳道。位於外耳道深部的鼓膜,《血證論》稱其為”皮膜”。耳廓上有眾多穴位,習稱耳穴。就耳的解剖結構而言,古人所論多為外耳,很少涉及中耳與內耳。
臟腑經絡聯繫耳與臟腑的生理病理聯繫中,以腎開竅於耳、心寄竅於耳、脾主升清以充養耳、肝膽之氣影響耳的理論最為歷代醫家所重視。腎開竅於耳:《靈樞·五閱五使》說:“耳者,腎之官也。”《靈樞·脈度》說:“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腎為藏精之髒,腎精充沛,則髓海有餘,耳竅濡養有給,表現為聽力聰慧;若腎精虧損,則髓海空虛,耳失所養,出現耳鳴耳聾。老年人聽力多減退,即與腎中精氣減衰有關。在腎主耳理論的機理探索方面,唐容川《血證論》引陳修園之語說:“腎開竅於耳,而腎脈卻不上頭,腎與心交,假道於心腑小腸之脈以入耳中,名曰聽宮,為司聽之神所居。其形如珠,皮膜包裹真水。”從臟腑相關理論看,這一解釋有一定道理。王清任《醫林改錯》力圖從解剖學角度闡明耳與內臟聯繫的途徑問題。他說:“耳孔內小管通腦”,“所聽之聲歸於腦”,而腎藏精生髓通腦,且腎脈貫脊,督脈屬腎貫脊絡腦,故腎氣完全可通過腎脈、督脈上達於腦,而後輸精於耳竅。唐容川對此作了概括:“腎主腦髓,耳通於腦,路甚直捷,所以腎開竅耳也。”(《醫經精義》)。腎通過腦髓與耳聯繫的認識,較為合理地說明了腎主耳的機理和途徑所在。中醫學的有關資料中,幾乎均將耳鳴耳聾作為腎虛辨證的重要指標。國內外不少學者對腎與耳的關係作了大量的臨床和實驗研究。人們發現晚期腎功能不全患者每有耳鳴耳聾症狀。作腎透析和腎移植治療的病人常有聽力損失。臨床和動物實驗均證實,耳毒性抗菌素對腎臟有毒性作用,而抑制腎功能的利尿劑也可引起耳蝸損傷。有人在實驗動物中比較卡那黴素對腎、耳、肝、腦等器官的毒性作用,發現該藥對腎與耳蝸具有共同的特異性作用。現代醫學發現,腎與耳這兩個相距頗遠的器官,在解剖組織結構和酶的含量與分布方面,在水和電解質平衡生理機制以及對某些藥物的藥理反應上卻有類似之處。在此基礎上不少學者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如認為醛固酮、鐵、鈣、甲狀腺素等為腎開竅於耳的物質基礎,中醫腎虛證的聽力學改變規律及機理、氨基甙類抗生素腎毒性與耳毒性的關係,中醫補腎方藥在耳科套用等眾多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積累了不少資料,為腎耳相關理論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綜上所述不難看出,無論從基礎理論研究,或是從臨床實踐觀察,均發現腎臟確實存在著某些與內耳相似或類同的特性,兩者具有某些客觀上的聯繫,而且這種聯繫有一定的物質基礎。但是現代研究的這些發現,多側重於泌尿系統的腎臟與耳的關係。中醫藏象學說中的“腎”,既是解剖學上的腎臟,更是藏精、生髓、主骨、主水、納氣等具有多種功能的集合體。因此,中醫腎主耳理論的機理和途徑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的深入。心寄竅於耳:耳與心在生理病理方面有一定聯繫,對此《內經》中就有明確的記載。《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南方赤色,人通於心,開竅於耳。”心本開竅於舌,而舌並非為竅,故有“心寄竅於耳”之說。所謂“腎為耳竅之主,心為耳竅之客”(《證治準繩》).正是此義。心寄竅於耳的機理分析有以下幾種不同說法。有認為心屬火而腎屬水,心火腎水互濟互調,則清淨之氣方能上達清竅而使聽覺聰慧。若心腎失調,水火不濟,則易致聽力失聰。臨床可見因心火暴盛而致突發性耳聾的實例。有認為心通過其主血脈的功能與耳保持密切聯繫。心氣旺盛,心脈和利,方能血流不息,營養周身,耳竅得養。且心經之別絡入耳,加強了心與耳的密切聯繫。《靈樞·邪氣藏府病形》說:“其彆氣走於耳而為聽。彆氣者,心主之氣也。”說明心氣在維護正常聽覺中起著重要作用。有認為心通過其主神明功能與耳加強聯繫。心主藏神,而聽覺在祖國醫學中亦稱為“聽神”。故心神精明,助於聽神,則聽覺聰慧,能聞聲辨音。
在病理方面,心氣不平、心血不足、心火暴盛等均可導致耳疾。如《嚴氏濟生方·耳門》說:“憂愁思慮,得之於內,系乎心。心氣不平,上逆於耳,亦致聾聵、耳鳴、耳痛、耳癢、耳內生瘡,或為聤耳,或為焮腫。”《古今醫統》說:“心虛血耗,必致耳鳴耳聾。”由於精神緊張導致心火亢盛而出現耳脹耳鳴暴聾的病症,於臨床時可見到。近有文獻報導,以“心寄竅於耳”的理論為指導,用養心安神、通陽開竅方藥可有效地治療心源性耳聾。耳與肝膽、脾胃的關係:膽系少陽之脈,循經上行於耳之前後,併入耳中。肝膽互為表里,有經脈絡屬。肝膽之氣機失調或蘊生濕熱,常易循經上逆於耳,發為耳疾。《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肝病者,“虛則目䀮䀮無所見,耳無所聞”,“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丹溪心法·耳聾篇》也說:“耳聾皆屬於熱,少陽厥陰熱多。”少陽厥陰者,分別言肝與膽。臨床上因耳道流膿或耳道腫癢而辨證屬肝膽濕熱上擾者頗為多見,因肝膽氣逆而致暴鳴暴聾者亦不少見。脾主運化而升清,胃經循頰車上耳前,脾胃虛弱,受納運化無力,清陽之氣不升,水谷精氣不能上供清竅,或水濕內阻上犯,亦可影響聽力或導致中耳積水。《靈樞·口問》說:“耳者,宗脈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則宗脈虛,虛則下溜,脈有所竭者,故耳鳴。”近有不少臨床報導表明,用益氣聰明湯、補中益氣湯或參苓白朮散等健脾益氣升清方藥為主。治療多種原因引起的耳鳴、耳聾及中耳炎、中耳積水等,具有較好療效。耳與經脈有諸多聯繫,所謂“耳者,宗脈之所聚也。”十二經脈中,以足少陽膽經與耳的關係最為密切。其經起於目內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靈樞·經脈》)。此外,手少陽三焦經和手太陽小腸經之分支也直接入耳中。與耳有一定聯繫的經脈尚有手陽明大腸之別絡入耳中,足陽明胃經抵耳前,足太陽膀胱經至耳上角。耳通過經絡與臟腑及全身發生較為廣泛的聯繫,正是耳針可診治多種疾病的依據所在。為五官之一。聽覺和位覺(平衡感覺)的器官。耳的功能靠精、髓、氣、血的充養,尤其與腎關係密切。腎氣充足,則聽覺靈敏。耳的疾患多與腎有關,也和心、肝、脾等髒有關。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等經脈均循行於耳。通過經絡聯繫,全身臟器及肢體的生理、病理狀態均可在耳部反映出來,故耳廓有與全身臟器及肢體相對應的反應點,即耳穴。通過耳穴可以診治多種疾病,亦可進行針麻。《靈樞·邪氣藏府病形》:“十二經脈,三百六五絡……其彆氣走於耳而為聽。”《靈樞·脈度》:“腎氣通於耳,耳和則耳能聞五音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在髒為腎,在竅為耳。”《素問·髒氣法時論》:“肝病者……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靈樞·海論》:“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靈樞·口問》:“耳者,宗脈之所聚也。”(一)外耳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兩部分。耳廓和外耳道的機能是收集聲波。鼓膜為橢圓形的薄膜,形如斗笠、尖頂向內,周圍固定於骨上,將外耳與中耳分隔。鼓膜能隨音波振動而振動,停止而停止,故能如實地把聲波刺激傳導到中耳。(二)中耳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咽鼓管等。咽鼓管為中耳與鼻咽部的通道,中耳與外界空氣壓力可通過咽鼓管取得平衡。鼓室內有聽小骨、韌帶等。聽骨有三塊,彼此形成關節,位於鼓膜與前庭窗之間,與鼓膜接觸的稱為錘骨,與內耳前庭窗相連的稱為鐙骨,連於兩骨之間的稱為砧骨。當聲波振動鼓膜時,三塊聽小骨的連串運動,使鐙骨底在前庭窗上來回擺動,將聲波的振動傳入內耳。(三)內耳
內耳由一系列複雜的管腔所組成,亦稱迷路,位於顳骨部內,有骨迷路和膜迷路之分。骨迷路是骨性管道,膜迷路是包含於骨迷路內的膜性管和囊,由上皮和結締組織構成,與骨迷路形態基本一致。膜迷路是封閉的,管內含有內淋巴。膜迷路與骨迷路之間的間隙內含有外淋巴。內外淋巴互不交通。內耳迷路中可分為耳蝸、前庭器官二部分,耳蝸與聽覺有關,前庭器官與位置(平衡覺)有關。耳蝸形如蝸牛殼,為一條圍繞骨質軸的螺旋形骨質管道,圍繞蝸軸旋轉軸向骨性蝸管中伸出一骨板,其外緣連結著基底膜,在基底上方有一斜行的前庭膜,因此,耳蝸被分成三個腔,上方為前庭階,下方為鼓階,其中充滿外淋巴,中為蝸管,充滿內淋巴。前庭階與卵圓窗膜相接,鼓階與蝸窗膜相聯,前庭階在耳蝸頂部與鼓階相聯通。蝸管是一個盲管。基底膜上有聽覺感受器,稱為柯蒂器官,又稱螺旋器。柯蒂器官主要由支持細胞與具有纖毛的聽覺細胞(或稱毛細胞)所組成,其上覆以蓋膜。毛細胞對機械刺激敏感。聽神經的末梢纖維以網狀繞於毛細胞上。前庭是位居骨迷路中部略呈橢圓形的空腔,內藏膜迷路的橢圓囊和球囊,前庭的後部有五個小孔與三個半規管相通,前部有一大孔通連耳蝸。橢圓囊、球囊和三個半規管總稱為前庭器官。它們都是膜質管道,其中充滿內淋巴並互相連通。橢圓囊與球囊是膜質管的相對膨大部分,內有囊斑,囊斑是位覺感受器,上有感受性毛細胞。三個半規管形狀大致相似。每個半規管約占三分之二圓周,均有一相對膨大的壺腹,在壺腹內有壺腹嵴,壺腹嵴也是位覺感受器,內也有感受性毛細胞正常人耳能聽見的頻率範圍是20Hz到20000Hz。相同強度的聲音如果頻率不同,人們聽起來感覺響度是不一樣的。人耳聽聲音最敏感的頻率是3000到4000Hz。按摩“耳為宗脈之所聚”,十二經脈皆通過於耳,所以人體某一臟腑和部位發生病變時,可通過經絡反應到耳廓相應點上。經常按摩耳部能疏通經絡,運行氣血,調理臟腑,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人體各部位在耳廓的分布好似一個倒置的胎兒,具體投射區按摩方法如下:1.耳垂相當於面部,當內火上炎而致齒耳腫痛,或面部生癤時,可用雙手拇指揉捏耳垂,直至雙耳發紅髮熱。每日2次,經常按捏耳垂,還有美容養顏作用。2.正對耳孔開口處凹陷叫耳甲腔,此處相當於胸腔內臟器官,經常刺激這個部位,對心腦肺和血液系統有補益作用。具體做法是:將食指放到耳孔處,拇指放到耳的背面對捏即可,每日3次。3.耳甲腔的上方凹陷叫耳甲艇,按摩此處有助消化,並有強腎健脾之功。4.耳廓的外周耳輪相當於軀幹四肢,耳輪頂端凹陷處叫足趾,頸肩腰腿痛患者宜多按壓耳輪。5.將耳輪向耳屏對摺時,耳廓的上緣為上尖端處,按摩此處有退熱、鎮痛、消炎、降壓的作用。
相關詞條
耳(3)又如:耳目官(指耳、目兩種器官);耳斡兒(亦作“耳挖子、扣耳勺”。掏耳垢的小勺,另一頭有尖頭);耳朵垂子(借指耳窩);耳根廂(耳邊);耳順(六十歲...
耳(聽覺器官)耳位於眼睛後面,它具有辨別振動的功能,能將振動發出的聲音轉換成神經信號,然後傳給大腦。在腦中,這些信號又被翻譯成我們可以理解的詞語、音樂和其他聲音。...
蒲式耳蒲式耳是一個計量單位,(英文:bushel 表示符號:bushel(UK)bu(US)通用代碼:BUI(UK)BUA(US).它是一種定量單位,好像我國舊時的斗、升等計量單位。 1蒲式耳在...
耳性記性。如:上歲數了,~不濟了。記性。名詞。《紅樓夢》第二十八回: “眾人都道: ‘再多說 的,罰酒十杯!’薛蟠連忙自己打了一個嘴巴子,說道: ‘沒耳 性,...
耳:常見問題耳包括外耳、中耳和內耳三部分。聽覺感受器和位覺感受器位於內耳,因此耳又叫位聽器。也有人將外耳和中耳列為位聽器的附屬器。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兩部分...
耳炎耳炎是耳部的發生的炎症,在醫學上通常分外耳炎及中耳炎兩種。外耳指的是耳和耳道。耳道分泌油脂和耳垢,若耳道有水進入,水中的細菌侵犯耳道,形成外耳炎。中...
金耳金耳(Tremella aurantialba Bandoni et Zang),為真菌植物門真菌,又稱黃木耳、茂若色爾布(藏語)、金黃銀耳、黃耳、腦耳。金耳的滋補營養價值優於銀耳、黑木耳...
張耳陳余列傳張耳陳餘列傳,史記中的一篇,是張耳、陳餘的合傳。在這篇列傳中,主要記述了張耳陳餘從以敬慕為刎頸之交,到後來在名利的驅使下友誼出現裂痕,最後反目成仇的...
天耳通天耳通是智慧,能以音聲間接了知眾生心念及心念之苦樂善惡因果,並能解知十方諸佛(應眾生心念)以文字所講諸法,不夾雜己念妄想,不入文字坑,稱為天耳通。如...
耳穴耳穴分布規律與面頰相應的穴位在耳垂;與上肢相應的穴位在耳周;與軀幹相應的穴位在對耳輪體部;與下肢相應的穴位在對耳輪上,下腳;與腹腔相應的穴位在耳甲艇;與...
耳濡目染耳濡目染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ěr rú mù rǎn,形容聽得多了,見得多了,自然而然受到影響 。...
耳鬢廝磨耳鬢廝磨,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ěr bìn sī mó,釋義為耳與鬢髮互相摩擦。形容親密相處的情景。多指戀人相戀的親密情景。出自清·曹雪芹《紅樓夢》。...
耳悶耳悶(Aural fullness)即耳內堵塞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常常感到耳悶,就像是耳朵里塞了一團棉花一樣,自己講話似乎感覺到聲音在耳朵里,另外,耳悶時常伴聽力下降...
耳朵蟲...這種煩人的反覆在腦海里重複的旋律叫做耳蟲,而不說人話的心理學家把這叫做 “非自主的音樂想... 2018-07-1329 閱讀3689 參考資料 1. 解讀小蘋果為何走紅:...
洗耳洗耳,典故名,典出漢蔡邕《琴操·河間雜歌·箕山操》。許由聽到堯讓位給自己而感到耳朵受到了污染,因而臨水洗耳。後遂以“洗耳、許由洗耳”等表示以接觸塵俗的...
茶耳茶耳是生長在油茶樹上的一種葉子,伴生幾率較低,由於整棵油茶有的枝幹吸收營養無法返還到每個葉片中就集中在這幾片上,可食用,有些較薄微紅,吃起來帶點澀,有點...
耳相耳相,全稱耳朵形狀。指的是人體耳朵的一種面相。有相學家指出,耳相實際上是反映一個人性格最好的顯示器,據觀察凡耳相呈現怪異朵之人,十有八九存在性格偏差的...
耳標耳標是動物標識之一,用於證明牲畜身份,承載牲畜個體信息的標誌,加施於牲畜耳部。...... 耳標是動物標識之一,用於證明牲畜身份,承載牲畜個體信息的標誌,加施於牲畜...
耳道耳道(英文名: Acoustic Meatus),是耳內器官結構的名稱。鼓膜以外的耳道,全稱“外耳道”(英文名: External Acoustic Meatus)。耳結構可分成三部分:外耳、中耳和...
耳也耳也 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ěr yě,指而已。...... 猶而已。《管子·臣乘馬》:“陰凍釋而蓺稷,百日不蓺稷,故春事二十五日之內耳也。”《晏子春秋·問...
老鼠耳(管花目鼠李科植物)老鼠耳是一種鼠李科、勾兒茶屬植物,它是一種藤狀灌木,高1~4米。小枝被毛。分布在江蘇省、 江西省、 福建省、台灣省、 湖南省等地。老鼠耳多生長在灌叢、...
愛耳日針對中國耳聾發生率高、數量多、危害大,預防工作薄弱的現實,衛生部、教育部、民政部等10部委局共同確定每年的3月3日為中國愛耳日。 聽力障礙嚴重影響著這些人的...
耳提面命耳提面命是一個成語,讀音是ěr tí miàn mìng,意思是對著耳朵告訴,表示教誨的殷勤懇切。多指(長輩對晚輩、上級對下級)懇切地教導。...
里耳里耳是一個漢語辭彙,意指低下的欣賞能力和趣味。...... 里耳是一個漢語辭彙,意指低下的欣賞能力和趣味。中文名 里耳 拼音 lǐ ěr 注音 ㄌㄧˇㄦˇ 出...
阝阝是一個漢字偏旁,讀音為fǔ。俗稱“軟耳刀”、“雙耳旁”、“雙耳刀”,在左為“左耳刀”,在右為“右耳刀”,看似人的耳朵,實際上與“耳”並無關係。阝...
熱門詞條
離子燙
創世仙緣
新天使之戀
鋼琴譜
遇見墾丁
太陽能板
365天的愛
卡洛塔妮
just one last dance
吳藝琳
用藥安全
特里·波特
陳融瑩
chome
聖經靈修版
于楓
只有愛
粉晶
風琴簾
全冠
微風
尋龍
露華濃
陳翔六點半
永井大
laduree
龔玉雯
英漢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