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渠网中心工作人员从端州四路一段地下管道清出大量混凝土(疑为路面施工人员偷偷倒入),身后堆放的就是清理出来的一部分。西江日报记者 彭建基 摄
暴雨过后,各类垃圾或会堵住排水管道而致水浸街。记者 王正中 摄
进入8月,后汛期已至,不少市民都开始担心:会不会水浸街?而对于每逢汛期便如约而至的内涝,市民也不免发问:为何水就那么难排出去呢?肇庆的地下管道到底是个什么情况?究竟是哪些原因导致了“水浸街”?政府有关部门又是如何应对的?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
【原因】
■排水系统尚需改进
据市水务局相关人士介绍,市区大部分排水管道,除了城东新区是按照上世纪90年代的标准设计的,其余都是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排水管道的直径一般只有300毫米,“二马路使用的甚至是民国时期的”,显然已经难以满足雨天的排涝要求,容易导致雨水滞留在区域内地势相对低洼的地方,造成水浸点。
此外,“雨污合流”的排水方式也加重了排水管道的负荷。排水管道晴天时主要输送城市污水,雨天时则输送雨污混合污水,但与污水不同,雨水常常突如其来,汹涌的降水裹挟着地面杂物涌入排水管网,水量的激增往往令原本就窄小的管道一时间不堪重负。
事实上,对于排水体制(分流制或合流制)的选择,《室外排水设计规范》中已经提出“除降雨量少的干旱地区外,新建地区应采用分流制;现有合流制排水地区有条件应进行改造”。
而据记者了解,目前除了城东新区排水系统是按“雨污分流”来设计,老城区普遍采用的还是“雨污合流”方式。城区渠网中心清疏工程队队长李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坦言,“雨污合流”的确会给清疏工作增加一些难度。
■垃圾“作祟”堵塞排水管道
除了以上问题,建筑垃圾、油污垃圾、白色垃圾、以及落叶也常常会跑来“添堵”。
根据《城市排水许可管理办法》的要求,排水户不得有下列行为:未取得城市排水许可证书,向城市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排放污水;堵塞城市排水管网或者向城市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内倾倒垃圾、渣土、施工泥浆等易堵塞物。
当记者询问信安大道一处工地负责人是否已取得《城市排水许可证》时,该负责人露出吃惊的表情,“没听过还要排水许可证的”,而在记者再三追问下,该工地媒体部也最终承认“确实没有排水许可证”。
记者走访了砚都大道、信安大道上的几处建筑工地后发现,在工地外,有私自接通的管道连接到市政排水管中,有些管道因为工地的主体工程完工而弃置,而有些工地还直排污水。
下水道设施维修队队长张智告诉记者,他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现类似情况。碰到这样的情况,他们就会反映给相关部门处理。市水务局一位内部人士透露,印象最深的一次是“2011年,我们联同有关单位对蕉园附近的一个工地进行了罚款”。
泥浆排入下水管道无疑会造成堵塞,“我们曾经在西江路下面的主渠里发现200多个沙包!”清疏队李勇补充道,“工地的运输车也会洒落些沙石在路面,雨水一冲,就会堵塞排水井口和管道。”
今年4月,城区渠网中心工人发现端州四路和文明路交叉口中附近下水道管网排水不通畅,检查后才知道,直径80厘米的下水道涵管被混凝土堵塞了将近四分之三,只剩下顶部还有二十多厘米的地方还能流水。据负责清理的施工队员介绍,这些混凝土估计是附近的路面和工地施工时,工人贪方便偷偷倒进去的。当时经过近六天的清理,才仅仅清出了不到十米长的管道,而井口堆着清理出来的混凝土,估计有好几吨。
除了建筑垃圾,油污直排同样也会堵塞排水管道,“油污一遇冷就容易凝固成脂肪块”,张智说,仅他知道的就有好几处,“西江南路上有一家鹅庄、文明路上有一家餐馆……”而油脂越积越厚,附着在下水管道壁上,就会造成管道越来越窄。长此以往,整个地下动脉都有“梗阻”的危险。
而对于常年要和下水管道“打交道”的清疏队来说,白色垃圾和落叶也是困扰他们的一大难题,队长李勇说,尤其害怕下雨,雨水一冲,塑料袋、树枝、落叶等就会堵塞井口,“每次我们都要把这些垃圾捞起来,才能让雨水顺利排入进水口”。
【应对】
■制定城区排水管理办法
据了解,为加强城区排水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建立城区排水管理的规章制度,早在几年前,市水务局就根据《城市排水许可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52号)等有关规定,并结合肇庆市实际情况,拟定了《肇庆市端州城区排水管理办法》,并对其经过多次修改完善,提请市政府常务会议审定,以期尽快出台,规范管理。
■突出整治与建设重点
事实上,早在2012年政协肇庆市第十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民革肇庆市委员会便提出了《关于制定城区排污、排水整体规划和整治方案的建议》,市水务局也对该建议作出了答复。
查阅当时的回复可见,市水务局承认城区的排水管网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需要。
对此,市水务部门相关人士称,已经和规划部门加强沟通,突出排水系统整治与建设重点,并向市政府提出了市政排水设施优先建设项目的建议。
■局部整治+日常维护
目前水务部门还进行了一些局部整治,“增加排水井是最常见的方式”。据市水务局相关人士介绍,仅今年上半年,城区就增加了100多个排水井,“以前要2个小时排完的雨水,现在估计半个小时就够了。”
除了进行类似的局部整治,市水务局也十分重视对排水管网的清疏、维护工作。据清疏队队长李勇介绍,清疏队十余人共分成5个小组,平均每个组每天要清理疏通40口排水井,也就是说,清疏队每天一共要维护约200口排水井。
而要从源头上制止建筑、油污等垃圾的直排,更需要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因为“这不是一个部门能够单打独斗完成的”。
■制定应急预案
“暴雨来的时候,我们就会特别留意手机。”城区下水道设施维修队张智说,一旦收到启动应急预案的短信,渠网中心就要全员出动,赶到事先划分的片区进行疏通排水。
张智所说的片区,是《城区防洪排涝应急工作预案》中根据十余个水浸黑点而划定的。
根据肇庆市城区渠网管理中心的这套《预案》,易浸路段被划分为东、中、西三个片区,一旦台风、大雨来临,应急预案启动,相关人员和车辆便会赶往相应区域进行排水。同时,预案还设置了信息组,以便及时了解降雨量、接听市民投诉电话、收集各分区排涝信息,在启动条件符合时,立即报请应急总指挥启动应急预案,并第一时间将水浸情况以短信方式通知相关人员。
“《预案》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很强”,市水务局内部人士说,该《预案》结合水浸发生地点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进行编制,并且会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进行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