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旧院是包公府衙遗址。
医院传染病区的城墙脚下,镶嵌着7块明清时期包公府衙的石碑
住院部门口的古樟树,是包公府衙时种植的古树
11月23日,市民陈国章来到城区城中路的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旧院门诊部看病时被医生告知:“从12月1日开始,这里将彻底停止门诊,这里的房子要被拆除,准备修复重建包公府衙。”
陈国章跟许多肇庆市民一样,“知道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旧院曾经是包公府衙,宋代清官包公在这里办过公。”
但是,陈国章也许跟许多市民一样还不知道,宋代的包公府衙是何人所建?它在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哪些奇闻趣事?记者为此通过查阅史料、走访历史专家,钩沉肇庆府衙门的一段往事。
包公修建知州衙门
据史料记载,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肇庆地区属苍梧郡高要县。
到了700年后的隋朝开皇九年(589年),隋文帝废郡设州,肇庆地区为端州治。
隋唐时期的端州府城位于如今的端州区城东街道渡头社区一带,直到宋代初期才搬至如今的宋城墙内。
宋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担任天长(现安徽省天长县)知县期满,离开故乡安徽来到岭南,任端州知州。
包拯担任端州知州三年大兴土木,修建端州知州衙门、星岩书院等建筑,教民打井,治理西江水患,留下了当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佳话。
宋元符三年(1100年),康王赵佶当了皇帝,因端州曾是他的封地而升格,升端州知军州事为兴庆军节度使。
8年后的宋重和元年(1118年),广东运转判官燕瑛上奏折祈求宋徽宗为兴庆军节度使“赐以美名”。
宋徽宗赵佶是位书法家,他用自己独创的瘦金体亲书了“肇庆府”横额,意为“开始喜庆”。从此以后,兴庆军节度使改称肇庆府。肇庆首任知府在肇庆府衙前修筑高台(今丽樵楼旧址),悬挂宋徽宗手书的“肇庆府”匾额。
包公等历史名人留下华丽诗章
包公虽然是家喻户晓的宋代清官,但是他留存于世的手书和诗词并不多见。包公似乎与古端州极有缘分,宋庆历二年(1042年)三月初,他在七星岩石室岩东壁上留下了“到此一游”的珍贵摩崖石刻,至今还清晰可辨。
包公在端州府衙中央大厅墙壁上题写的明志诗《书端州郡斋壁》,是他流传于后世的唯一诗篇,诗文流露出包公刚正不阿、廉洁奉公的远大抱负:“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燕雀喜,草尽兔狐悲。往牒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由于包公是历史名人,肇庆府衙在宋代至清代的数百年间,一直被后世称之包公府衙。
时光流逝600多年后的清康熙五十四年(1735年)春季,在包公始建的肇庆府衙里,住进一位名叫宋广业的辞官诗人,他在包公府衙的梅花书屋,创作了流传于世的经典诗歌《咏梅百首》。
据史料记载,宋广业是江苏常州人,官至济东道。清康熙五十四年(1735年),宋广业的儿子宋志益任肇庆知府,他辞官归随儿子就养包公府衙。
由于宋广业酷爱梅花,宋志益在包公府衙种植了许多梅花,还为父亲修建了梅花书屋,供父亲在梅花盛开的季节,与朱玉章、李士端等十几位肇庆文友吟诗作对,创作了诗歌《咏梅百首》,还在诗歌落款“惟冀后之君子锡以和章。”
宋志益将父亲创作的诗歌《咏梅百首》雕成碑文,镶嵌在鼎湖山庆云寺大雄宝殿的墙壁上,静静地等待知音创作《咏梅百首》的和章,他没想到这一等就是296年。
2011年,肇庆知名诗人、词人冼铁生忽然灵感大发,创作出《咏梅百首和章》,与296年前宋广业创作的《咏梅百首》一唱一和,相得益彰。
冼铁生创作的《咏梅百首和章》由书法家卢有年书写以后,刻石镶嵌于鼎湖山庆云寺《咏梅百首》碑刻之下,以承前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