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政部门在西江人工建造鱼巢,平衡生态。渔政部门供图
撒网,拉网,捉鱼,自月初开渔至今,西江端州段渔民张老伯每天都重复这样的动作,可望着鱼舱乱蹦乱跳的鱼儿,就没有他想看到的鲥鱼。“珍稀的鱼类都见不到,现在只留有名字了。”张老伯感叹着。
老渔民——已十几年没见过鲥鱼
在西江端州段,从羚山至龟顶山十几公里的江边,依旧生活着不少老渔民,他们每天到西江打渔。有渔民告诉记者,捕获的鱼当中,除了常见的鲤鱼、非洲鲫等,几乎见不到像鲥鱼、舌鳎、花鳗鲡等这些珍稀的鱼类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经常捕到这些鱼,最大的有几斤重,可这十来年,连影子都找不到。”60多岁的渔民张伯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西江里的鱼类明显减少,像鲥鱼、鲟鱼等这些珍稀的鱼类几乎销声匿迹,像嘉鱼、白鳝、花锦等鱼类锐减,已经很少捕到,“可能和江水被污染以及过度捕捞有关。”
每天清早和下午,在江滨堤路,都有渔民将捕获的西江河鲜拿来卖。当记者提到“有没有鲥鱼买”时,在江边卖了二十多年河鲜的陆姓渔民马上摆手说道:“已10多年见不到这种鱼,现在只留有名字了。”喜欢钓鱼的李先生告诉记者,前两年他曾经钓到过桂花鱼,现在很难了,“可能非法电鱼的人多了,鱼仔鱼孙都被电死了,哪还有‘后代’呀。鱼类生长和人工繁殖的速度,跟不上捕鱼电鱼的速度。”
肇庆渔政——30年来鱼类消失近半
同样担心的还有省渔政总队肇庆支队船检科高翔,每年开渔后,他都留意渔民或渔贩有没有捕到这些鱼,然而,他都失望而归。“1996年,我曾见过有渔民在德庆悦城段捕到两条鲥鱼,后来就一直没见过了,包括其它稀有的鱼类。”据了解,目前,西江肇庆段的鱼类大约有89种,而上世纪80年代还有140种,少了近半。像中华鲟、鲥鱼、舌鳎、花鳗鲡等珍稀鱼类已难觅踪影,斑鳠、鲈鱼、桂花、嘉鱼等经济鱼类也在减少。
由于珍稀鱼类罕少,黑市上价格高,成了非法捕鱼者捕捞重点,甚至动用电鱼的方式进行毁灭性捕获。鲥鱼,素来被誉为江南水中珍品,古为纳贡之物,为中国珍稀名贵经济鱼类。然而,随着水质的污染、人类不科学捕捞和外来鱼种混战,导致继扬子鳄、中华鲟、白鱀豚、胭脂鱼之后,鲥鱼也遭遇种群危机。
提醒——盲目放生破坏生态平衡
稀有鱼类的消失和减少,渔民认为还和不规范放生有关。“不科学的放生适得其反。”渔政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西江大规模的放生,都要经过渔政部门调查后批准并现场监管,以达到平衡生态的作用。“最难监管的就是小团体或个人行为,他们只知道放生,不知道生态利害,有的把大量外来鱼种和海鲜放入江中,如带红色的锦鲤鱼、巴西龟、食人昌、麦鲮鱼、罗非鱼等,不利于生态平衡。”这名负责人说。
为了更好地维护西江的生态,渔政部门想尽了办法,目前在全市推广建造人工鱼巢,在西江、绥江江段等建造约15000平方米的人工鱼巢,今年已增殖放流淡水鱼类366万尾,中华鲟200尾,计划下半年放流400万尾,也会进一步加大人工鱼巢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