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给我市带来新机遇,也对土地资源的支撑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日前,记者从市有关部门获悉,我市通过综合施策,最大限度激活土地资源的供应,使产业园区(集聚地)的建设用地规模达到21.44万亩,可满足未来三年的建设需求,为重大产业项目提供有力的空间支撑和用地保障。
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肇庆市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与策略研究》指出,土地优势是我市的比较优势之一。我市是粤港澳大湾区面积最大的城市,约占大湾区总面积近三成,并且土地开发强度最小,仅为大湾区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可开发利用空间巨大。在大湾区土地资源普遍吃紧的背景下,我市已成为大湾区建设不可多得的战略空间。
如何把土地用好用活,充分发挥我市的土地资源优势?今年以来,我市根据各地急需落地的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中,破除“面面俱到、处处平等”的思想,通过统筹全市剩余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合理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为各重点建设项目争取最大限度的用地空间。同时,抓住省调剂追加年度用地指标的机遇,进一步提高我市用地额度。
实施工业发展“366”工程,振兴产业,是我市加快发展、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我市坚持把土地用在产业发展这个“刀刃”上,优先保障产业项目用地。据统计,仅在布局产业园区(集聚地)建设方面,市、县两级共调入、腾挪4.35万亩新增建设用地规模,调整完善后全市产业园区(集聚地)的建设用地规模总计达21.44万亩。市国土局表示,用地保障将为我市加快新能源动力产业小镇、小鹏汽车项目、中国电科肇庆产业园等一批重大“366”工程项目的落地提供规划保障和空间支撑,而且能满足产业园区(集聚地)到2020年建设需求。据了解,今年1月至11月,我市建设用地指标使用进度位居全省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