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施追赶式发展,实现“弯道超车”,肇庆全市上下都在探索一条发展新路子——不仅能扩大经济发展的量,还能提升经济发展的质。如今,这条路找到了——这就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017年,我市提出创新驱动发展“1133”工程,狠抓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设立、科技企业孵化器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培育等重点工作,以创新驱动增强内生动力。在全市创新驱动发展“八大举措”考核任务中,10类指标均已超额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创新驱动离不开企业这一主体。近年,我市始终把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牛鼻子”,坚持“培育、引进、孵化”三管齐下,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3年倍增计划,建立起对高企培育发展的财政投入机制,对首次通过认定或复审的高企给予一次性补助由10万元、8万元提高到30万元、10万元。
2016年底,我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88家,比2015年(139家)增长35.3%,工业总产值达到735.28亿元。今年,我市已举办了9场高企申报认定培训班,300多家企业438人次参加。到目前为止,我市共组织两批次212家企业申报高企认定,通过评审141家,新增103家,净增96家,超额完成了省下达的目标任务和市下达净增80家的任务。同时,已推荐207家企业参加省高企培育入库评审。
同时,我市不断加大高新科技产业的技改支持力度,配套出台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事后奖补实施细则,落实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事后奖补政策,由此带动我市工业整体创新。截至目前,今年全市新增开展技改的规模以上企业238家,其中年主营业务收入5000万以上的企业148家;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51.47亿元,已超额完成年度目标135亿元任务数,同比增长33.2%,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0.3%)2.9个百分点。
作为国内电子元器件行业龙头企业,过去几年,风华高科通过技改创新,走出去与先进电子设备产品客户和高等院校作最新技术研讨,对台湾同行企业生产工艺、设备装备和材料技术作深入调查和研究,以指导项目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发展方向,进一步扩大它在行业内的领先优势。
此外,近年我市围绕促进五大主导产业集群创新发展,重点在高新区和端州、鼎湖、高要等创新集聚区,引入与我市产业关联度大的相关高校、科研院所,与地方政府、大中型企业联合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搭建起各类型创新平台,聚集高端创新资源。截至10月底,全市新增省级创新平台54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从109家增至163家,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34.3%。
位于广东理工学院的智能制造研究院由高要区政府、佛山广工大研究院、广东理工学院三方共建,依托机器人、3D打印、智能制造三大中心,重点聚焦肇庆本土压铸、五金、陶瓷等产业转型升级难题,为企业提供解决方案。近日,由该院引进的大数据采集和分析团队,已和我市多家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愿。
2015年11月,肇庆高新区获批纳入珠三角(1+1+7)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范围,夯实了高新区在我市创新驱动发展中的龙头作用。
在这个大背景下,我市成立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实施加快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强化园区自主创新能力。高新区也相继出台“1+N”系列科技配套政策、创新创业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提出了高新技术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和发明专利3年倍增计划,以及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灭零计划等“四大计划”。今年以来,肇庆高新区在落实完成创新驱动发展各项工作任务方面走在全市前列,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在练好内功的同时,高新区着力引进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培育国家级孵化器,注重承接广深等先发地区孵化转化企业,引进培养项目带动型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保利军民融合产业小镇、小鹏智能新能源汽车、中电汽车等投资项目相继落户高新区,夯实了高新区科技创新的产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