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宋代的肇庆古城墙,历经千年风雨洗礼,今为我国范围内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古城墙,也是广东省内唯一留存完整的宋代砖结构古城墙。
党的十八大提出“文化强国”战略,广东省提出“文化强省”战略。过去五年,肇庆在建设珠三角连接大西南枢纽门户城市的部署下,推进“文化强市”。以古城墙为基础脉络推进的府城保护与复兴工作被提上市委、市政府工作日程。千年府城,大隐于市,今夕复兴,正待绽放。
千年古城初揭面纱引关注
2014年,国家文物局提出,将肇庆古城墙连同南京、西安、荆州等地的13处古城墙,启动联合申遗工作;2016年5月,肇庆府城复兴项目指挥部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宣告肇庆府城保护与复兴项目正式启动;2016年11月,端州区正式开始府城复兴项目房屋征拆工作,在市民支持配合下,顺利保留了众多历史建筑,为文物保护和综合开发奠定基础。
千年府城逐步揭开面纱,走进市民视野,吸引游客揽胜,引起了各界对该项目的关注和憧憬。今年春节期间,超40万市民游客逛草鞋街、登古城墙,初尝府城复兴项目带来的“见面礼”;端午之夜,古城墙上再次热闹起来,华灯齐放,流光溢彩,“我们的节日·端午,千年文明粽相传——肇庆端午夜万人亮灯传诵文明”活动让市民再一次体验千年府城的魅力……
记者从府城保护与复兴项目建设指挥部了解到,项目征拆、规划建设、文物保护等各方面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开展。截至今年6月,该项目已基本完成古城墙周边沿线房屋征拆工作,古城墙面貌基本裸露。考古调查勘探工作基本完成,并增派了人员加强对古城墙日常的管理和维护。我市已委托相关单位开展三座城楼、四个角楼、城门维修的方案设计工作,其他项目规划设计也在进一步细化完善。今年,该项目计划打开朝天门、景星门、南薰门3个城门,为减少施工对交通造成的影响,我市开通了南溪路临时便道。
地方立法先行保护古城墙
古城墙历经千年,因历史原因,年久失修,管理不明,古城墙上停放机动车辆、晾晒衣物、堆放垃圾、放养宠物等现象也对城墙及周边历史建筑带来一定损害。
趁着我市取得地方立法权的契机,将保护古城墙纳入法治轨道的呼声越来越强烈。2016年,谋划多时的肇庆古城墙保护立法工作被纳入市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计划。最终,一部针对性强、“小而精”的《肇庆古城墙保护条例》诞生,并在今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
该条例共35条,明确禁止8类破坏古城墙行为,如在肇庆古城墙墙体及其附属建筑物上刻划、涂污、张贴、书写等;倾倒垃圾、违法排放污水、废物和其他污染物;堆载、悬挂、晾晒物品以及行驶或停放机动车等。情节特别严重的,还将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该条例还明确了保护管理职责,将古城墙保护工作上升到制度化、法治化层面。
主笔起草该条例的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长兴博士表示,条例着眼处理好政府管理与社会参与、修复与保护、保护与合理利用三种关系。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徐天茂认为,条例对保护肇庆古城墙与推动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意义非凡。
据了解,古城保护立法是古城墙申遗一项必要条件。《肇庆古城墙保护条例》的实施,不仅为保护古城墙提供了依据,还推动古城墙申遗工作迈出关键一步。我市相关部门印制了千本《条例》文本小册子,并通过主流媒体等途径,让更多市民群众了解该条例,树立保护古城墙的意识。
打造“一成环绿,两府复兴,三街畅旺”
2.8公里古城墙内外,历史璀璨,瑰宝无数:城墙上留存了宋、明、清等多个时代修筑城墙的城砖,俨然“城砖博物馆”;披云楼再现宋代《营造法式》精髓;包公府衙、两广总督府、民国骑楼等承载着厚重历史的遗迹,分布在城墙内,历史故事正待发掘……
为此,我市抽调相关专业人员,成立项目指挥部统筹推进工作,并多次召开专家咨询会,邀请国内文史研究专家,为项目出谋献策。
根据初步方案,肇庆府城保护与复兴项目总投资约40亿元,计划用8-10年时间打造“一成环绿,两府复兴,三街畅旺”,复兴肇庆作为西江流域政治经济文化区域中心的辉煌。
项目将在对古城墙主体进行修缮的基础上,打通三个城门、恢复三座城楼、四个角楼,环城墙建设绿化公园,为市民游客提供环顾城墙雄姿的休息观光场所。该项目还将在第一人民医院旧址,复建包公府衙,展现宋徽宗、包拯等名人在我市的历史事迹;同时,在市政府所在地或周边,结合考古实际,恢复两广总督府辉煌。
该项目所涉及区域为端州老城区。端州旧街古巷也会随着项目建设得到盘活。该项目将结合历史以及民俗民情,打造十字街米仓巷、风情骑楼街、西江渔人码头等历史街区,以历史为媒,为老城区升级注入新业态、新活力,同时提升本地居民生活环境质量。
府城复兴,利在千秋。我市正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遵循“两保护,三提升”的建设原则,努力把项目打造成肇庆城市发展的“新名片”,助力我市“新区崛起,老城复兴,两翼齐飞”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