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末期的肇庆西江大桥。资料图片
2003年经过扩建后的肇庆西江大桥。资料图片
石板小桥,历尽繁华沧桑,却有满满的乡间记忆;跨江大桥,承载城市变迁,改写了经济发展新格局。
桥不仅是一个地方的坐标,更记录着一个地方的前世今生,在母亲河上的每一座桥,都有它的故事,都赋予了人们的期待和回忆。本报今起推出《桥上春秋》专栏,让我们一起去寻找肇庆的桥中那埋藏脚下的故事,或许你能发现老肇庆人脚下悠哉的步履,或感受到新肇庆人生活的轻盈轨迹。
桥上春秋
10月3日早上,七旬老者陈宏召跟往日一样来到城区江滨西路西江大桥的桥底下踱步。这里曾经是肇庆往返高要的轮渡码头,他在这个渡口工作了十几年。“人老了就喜欢怀旧,这几年我散步,经常来到这个渡口遗址看看,回忆自己年轻时候的往事。”
肇庆西郊白沙至高要南岸的轮渡,曾是肇庆连接云浮、广西等地的纽带。1958年,陈宏召来到肇庆渡口所的轮渡船上当工人,每天从早到晚,将等候过西江的车辆和人送过江。
陈宏召至今还清楚记得西江大桥建成通车之前,肇庆白沙、高要南岸轮渡的繁忙、热闹景象,“这两个渡口的道路上都挤满了人和车辆,每趟轮渡一靠岸停泊,乘客和车辆就像开闸的洪水一样涌上去,很快就会挤满轮渡甲板,我们这些轮渡水手有时也不免担心会不会引起安全事故。”
陈宏召没想到自己的担心变成了现实。据史料记载,1959年12月22日下午5点钟左右,司机霍八驾驶罗定开往肇庆的客车来到高要南岸渡口,他在驾驶客车过渡时违反操作规程,汽车越过渡船坠江,全车旅客和司乘人员共38人,除16人获救外,其余22人遇难。
据肇庆史料记载,在1959年那次西江轮渡特大灾难事故之前,从清代至民国,横渡西江的渡船也曾多次发生过翻船和乘客坠江的惨剧。
自古以来,肇庆百姓都渴望西江上能够架设一座桥梁,让天堑变通途,并减轻渡船的压力。
时间跨越到1978年3月份,肇庆渡口所附近的白沙村一带驻扎了2000多名说普通话的工人。他们是原铁道部大桥工程局第三桥梁工程处的工程技术人员、修桥工人,张德乐就是其中一员。
在肇庆白沙社区的原第三桥梁工程处留守处办公室,张德乐跟记者回忆起当年修建西江大桥的往事,不由感慨万千。“1978年国庆节那天,肇庆西江大桥修建工程正式动工,由于那时是计划经济年代,水泥和钢筋等建材不能保障供应,修桥的机械化程度也较低,大桥一直修了9年,直到1987年4月1日才建成通车。”
据了解,肇庆西江大桥是西江上建起的第一座桥梁。这座铁路和公路两用桥梁铁路桥长1631.49米、公路桥长1595.78米。
1987年7月31日,一列火车首次通过肇庆西江大桥,同时宣告肇庆自此通了火车,肇庆白沙至高要南岸的西江轮渡,也变成了肇庆百姓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