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虽古城,其命维新。
近年来,肇庆始终将创新驱动作为实施追赶式发展、实现“弯道超车”的必然选择,以破釜沉舟的决心摒弃旧有发展模式,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
风好正是扬帆时。今日之肇庆,创新暖流已随风而至,各类孵化基地有效改良创新土壤,科技种子处处播撒萌芽,创新创业在全市蔚然成风。
“设园种树”,改良创新生态
戴上特定耳机,即使捂住耳朵,也能通过听觉神经接收到声音信号;依靠专业的教程,天生的听力障碍人士也能学会发音;小小的耳机可以包含低、中、高超高声频率……日前,在位于肇庆市创新创业中心的億尔声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蔡云向记者展示该公司的高科技产品。
今年3月,肇庆市创新创业中心还在筹备成立时,刚刚成立的億尔声学就入驻中心。“中心马上为我们与融资公司、风投公司、肇庆学院牵线搭桥,帮助我们解决资金与技术难题。”蔡云介绍,如今億尔声学已获惠普授权区域合作,获得清华、中大等高校的下属投资公司青睐,拥有2项发明专利、5项新技术运用专利。在今年省创新创业大赛上,该公司获得优胜奖。
市创新创业中心负责人温虎成介绍,今年5月正式成立至今,该中心已引入服务机构4家,举行各类创业服务活动30场次,累计服务企业105家,常驻企业56家。“中心可同时孵化培育100个项目,并能为进驻项目提供政策法规、战略营销的咨询服务,还能帮助企业办理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等相关手续。”
平台为梯,登高景致好。目前,我市拥有像市创新创业中心这样的建成并运行孵化器16家、在孵企业396家,累计出孵企业110家;众创空间12家,其中肇庆学院肇梦空间被认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此外,我市鼓励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产学研创新平台,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6家,较2015年增长了54家,创新平台正成为我市初创企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据统计,目前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33.3%,全市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70%。
市场主导,发挥企业主观能动性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依托技术创新,如今肇庆科技产品越来越赢得市场信赖——
凭借着每年占销售收入8%以上的科研投入,肇庆大华农近5年实现25%的销售收入增长,成为农业部指定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蓝耳病疫苗定点生产企业;肇庆宏华电子自主研发的电子元件外观检测分选机1分钟可完成4000件元件检测工作,打破了进口产品的垄断,填补了国内相关产品的市场空白;三浦车库着力为不同城市区域提供停车解决方案,国内多个城市的首个立体车库都是由它建造……
截至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存量达188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在库企业数量56家。高企,在引领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在革新合作方式。
位于肇庆高新区的广东百汇达新材料产业园由恒福国际企业有限公司投资设立。百汇达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潇表示,出租厂房、出售上游原料不会成为产业园利润的“大头”。作为投资方,产业园将通过参股方式支持入园企业发展,实现合作共赢。
艾迪玛仕家具是首批签约入园企业。该公司董事长蒲浩元介绍,进入产业园能节省上千万的资金投资,且生产效率和质量较之前人工生产相比,有了质的飞跃。“过去1个工人1天可能只能制作3至5件产品,现在2个工人、1台压机,1个小时就能生产12件产品。”
政府引导,搭建创新体系
企业的杰出演出,离不开政府搭建的舞台。近年,我市出台多项政策,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2015年,我市对接省政府科技创新政策12条,出台加快主导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科技创新券后补助专项资金实施细则、科技企业孵化器产权分割管理办法和企业研究开发财政补助等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设立1亿元市级创新驱动发展引导资金和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市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高到1.1%。
在此基础上,2016年我市又出台了高企培育发展实施方案、“西江人才计划”、科技孵化育成载体扶持试行办法等系列配套政策,建立起常态化财政补助机制,与省粤科金融集团共同设立了规模2.5亿元的重大科技专项创业投资基金,初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政策体系,重点在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汽车零配件、节能环保等领域的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力求在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率先取得突破。
针对创新短板,今年9月25日,我市提出创新驱动发展“1133”工程,力争在未来5年内,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1000家,确保建成10所本科高等院校、30家新型研发机构、3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及众创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