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离春节销售花灯还有好几个月,76岁的梁志辉依然每天扎制花灯,“我扎了19年的花灯,很喜欢这种传统工艺,一天不动手扎花灯,全身好像不舒服。”
梁志辉是德庆县官圩镇石碑村人,他原本是一家镇办企业的工人。1997年,57岁的梁志辉开始扎花灯,不是“老夫聊发少年狂”,而是“担心德庆花灯这门传统技艺失传”。
跟同学学扎花灯多年
梁志辉有位初中同学名叫李锦芬,是德庆县官圩镇五福村人,祖传几代人都会扎德庆花灯。因很喜欢扎制花灯这门传统手艺,梁志辉只要有空就给李锦芬当下手学扎花灯。
时间转眼到了1997年,李锦芬因病去世,“由于扎制花灯工序繁琐,又不赚钱,当时德庆县只有几位中老年人还在坚持扎制花灯。我同学李锦芬临死前,考虑到扎花灯的手艺后继无人,希望我能坚持,不要让这种传统技艺失传。”
工艺繁杂费时费力
梁志辉虽然知道扎制花灯工艺繁杂,但是没想到从头到尾成功扎制一盏花灯如此费时费力。
从1997年秋天开始,梁志辉都要砍下自己种植的毛竹,“扛回家以后要用竹刀开蔑。“开蔑有技巧,蔑条如果开得太薄容易折断,开得太厚容易崩裂,所以一定要恰到好处地开约两毫米厚,只有这样在扎制花灯的时候蔑条才折而不断。”
毛竹被开成无数条1米多长、约1厘米宽、2毫米厚的蔑条以后,要放到加入红粉的水中浸泡一天一夜,待篾条晾干以后,梁志辉就用这些篾条扎制花灯。
梁志辉根据客户的要求,扎制两种规格的花灯,“大花灯直径1米,小花灯直径60公分。”
梁志辉双手不停忙活大半天后,用篾条扎制成六角形或八角形的灯架,“然后在红纸上剪出‘丁财’、‘宝福’之类的吉祥语,再把这块红纸糊裱在花灯架上,就扎成了一盏德庆花灯。”
担心后继无人
即使是梁志辉这样的老师傅,扎制一盏花灯也要一天时间,但卖价不高,一盏大花灯卖80元,小花灯卖60元,集中在春节前销售。“这几年,由于年老力衰,我每年只能扎制70多盏花灯,赚5000多块钱,所以儿子、孙子都不愿意跟我学习扎花灯。”
对于德庆花灯的未来,梁志辉有喜有忧,喜的是这十几年来,“花灯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德庆、郁南等地的客户都找我订制花灯,供不应求,但是由于没有帮手,无法扎制更多的花灯。”
梁志辉担忧的是,目前德庆县官圩镇只有他和另一位老者扎制花灯,“我们两个人都收不到徒弟,担心我们离世后无人会扎制德庆花灯。”
相关链接
虽然目前还无法确认德庆悬挂花灯的习俗始于何时,但是根据明代嘉靖年间《德庆州志》记载,该县至少在明嘉靖年代,就已经流行悬挂花灯。
每年春节前,德庆官圩等乡镇村民家中生了儿子的,都要订制花灯,“民间称添丁灯”,待农历正月初六或初十悬挂在祠堂或村中神社,一直到正月十六才“落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