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可能是西江最后的渔民。因为,年轻一代没有谁还愿意在江上因循着父辈们的生活轨迹。渔民陈洪福唏嘘道,“因为辛苦,也因为捕鱼捞虾的成果无法与辛劳成正比,他们寻找着另外一种生计,到江的下游、富庶的珠三角地区打工去了,又或者自己开一间小店,又或者做点其他小生意……”
据相关资料显示,早在上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就提出“水上居民陆上定居”的安置计划,政策来到肇庆,当时,大家挑沙担石上岸分批建房,陈洪福告诉记者,绝大部分渔民已结束了水上居民生活,仅个别像他一样老渔民仍习惯在船上生活,时不时岸上船头两边住。
以前西江边的厂排渔业大队已经合并到清风社区,现在在水上作业捕鱼最年轻的渔民已经50多岁。“现在我的孩子都出去打工了,在西江边捕鱼‘没出息’,一辈子都困在船上。”陈洪福说,相对岸上的生活,他更不愿意让后代步自己的后尘。“相比孤独、重复的船上生活,就算是在工厂上班,生活也更丰富多彩。”
“时代不一样了,现在的年轻人没法守着一条船过日子了。”陈洪福告诉记者,他和老伴都是土生土长的渔民,日子辛劳,但能养活自己。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年的4月到6月都是休渔期,加上恶劣天气影响不能出去捕鱼的日子,那么真正可以出去捕鱼的日子,一年仅剩下三到四个月;再除去捕鱼过程中用掉的柴油和渔船维护等费用;还有不一定每次出去捕鱼都能满载而归,有时甚至空手而归,渔民生活并不容易。
虽说陈洪福有船,但孩子们都不愿意从事捕鱼业。现在他们都在工厂上班,工资虽然不算高,但日子也能过得去。两个孙女更是不可能从事捕鱼业,陈洪福的想法是,把孩子好好培养考上重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