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广场”用了繁体字。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正确使用汉字是每个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的表现。对此,市人大代表余炳金十分重视,并在今年2月市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提出《关于我市各单位广告、名称规范用字的建议》。近日,记者调查发现,不规范用字主要体现在城区门店,其中不乏企事业单位。
●记者调查
商铺名称成滥用繁体字“重灾区”
连日来,记者在城区繁华路段走访发现,一些政府单位的名称牌、公交站牌、交通指示牌等广告载体,用字用语规范化都执行得比较好,但一些商铺的名称却成了滥用繁体字的“重灾区”。
“華信賓館”、“廣東中旅”、“錢櫃KTV”……4月8日下午,记者于建设三路自东往西走发现,不少商铺名称都使用了繁体字,整条街道两边的商铺店名使用繁体字的竟有十几家,其中有多家珠宝店店名的“宝”字写成繁体字“寶”。
不仅如此,一些标志性建筑物名称也爱用繁体字。如“天宁广场”写成“天甯廣場”,“兒童公園”的“兒(儿)”和“園(园)”也是繁体字。“学校一直使用简体字教学,如果孩子看到这些繁体字,会让他们的思维发生冲突,到底用繁体字还是简体字?公园作为公共场所,用字用词应该带头规范,而在天宁北路,记者看到,“華僑大厦”的“華僑”也是繁体字。就连立在城市核心区的高要医院牌匾的“醫”也是繁体字。在大花坛附近的“中國银行”,的“國”也是繁体字。对此,记者采访了一些小学生,有的能认出来,有的则摇摇头。“那个好多笔画的字,学校没学过。”对着“醫(医)”字,一名小学三年级学生这样说。
采访中,记者还发现,一些商家自行书写张贴出来的告示,里面也不乏错别字。如在城区建设三路某餐馆门口,张贴的“招服务杂工”写成“招服务什工”,与之相距不远的一家宾馆招工,把“清洁阿姨”写成“清洁啊姨”;和平路一家服装店外张贴的海报,把“益街坊”写成“亿街坊”,“超抵买”写成“超底买”等。
另外,有人为写字简便,结果变成错别字,如把“桂圆”写成“桂元”,“豆腐”成“豆付”,“鸡蛋”变“鸡旦”,“修理摩托”的“摩”写成“么”等,让人哭笑不得。
●专家意见
教育机构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导致市民爱用不规范字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提升人们规范用字的水平?4月10日下午,记者采访了肇庆学院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孟建安。
孟建安向记者分析了几大原因,首先他从使用主体上分析,指出广东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毗邻港澳,受港澳台影视的影响,很多人在心理上会认为使用繁体字就是一种“时尚”,也会更受消费者青睐,导致很多商铺店名繁体字泛滥。其次,受自身文化素质和习惯的影响,有些人对文字的使用不求甚解,不规范用字,导致一些商铺名使用了方言字。第三,官方的重视程度不足,缺乏监管主体,造成有些商家认为商铺名是“我的地盘我做主”,想怎么写就怎样写,无人监督,亦无人整改。
孟建安举例称,有一年春节,他和家人到鼎湖山游玩,看到景区内一条大红横幅写着“欢渡春节”,实际应为“欢度春节”。作为一名语言学专家,心里很不好受,觉得在著名景区闹出这样的笑话,形象会受到损害。
怎样提升人们的规范用字意识和水平呢?孟建安指出,首先是政府要带头重视这项工作,政府机关公文往来,各大媒体及教育机构,这些场所都应该是倡导规范用字的“主阵地”。他强调,媒体要充分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使用规范字。学校等教育机构,教师要发挥示范作用,在授课时要坚持使用规范字,发挥好言传身教的作用。
孟建安建议,应由政府牵头建立长效监督机制,加强对政府机关、教育行政机构等场所规范用字的监督,提高人们规范用字的意识。“汉字规范化的道路还很长,规范社会用字作为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全社会成员共同努力。”孟建安说。
●市人大代表余炳金
规范城市用字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今年2月市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来自四会代表团的市人大代表余炳金提出了《关于我市各单位广告、名称规范用字的建议》,交由市教育局主办。
余炳金认为,肇庆作为全国知名旅游城市,城市形象尤为重要,而城市街头的店名、标语、匾额的用字规范,则代表这个城市的形象。他建议,相关部门在批核单位名称、门牌时,要严加管理,从源头上规范用字。有关部门要勤检查,让街头用字统一、规范。市民也要自律,尤其是邀请一些政要、名人为商厦、公司等单位题字、题匾时,不能以习惯为由,随心所欲地书写他们认为是“字”的“字”。对不规范用字的单位实行警告,对屡教不改者实施适当的处罚。设立群众投诉不规范用字信箱,给投诉者适当的奖励,提高广大群众的规范用字意识。
“肇庆经济与旅游业正不断发展,我们不但需要高楼,还需要从街头小字抓起,不断提升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提升文化品位。”余炳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