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端州区城西街道城中社区,提起李凤兰,几乎没人不知道。李凤兰因为她的热心、爱帮助人,成为城中社区的“名人”,大家都亲切地叫她为“热心阿姨”。近日,记者探访了李凤兰,她的古道热肠、热心于志愿工作的真情让记者感动,她的的确确称得上是身边的好人。
西江日报记者 肖桂芳 通讯员 黄鸿雁
“做志愿工作已成为我生活的重要内容”
2007年,李凤兰从高要中医院退休。退休之后,她就在市红十字会做志愿者,做义卖、清理急救包等工作。直到2009年,她搬家到城中社区,就加入了城中社区志愿者行列。“我去报名,填表要填特长,我不知哪些是我的特长,就把我会的,比如营养、保健、医疗、口腔等内容都填上,我想,总有一项会被看上。”李凤兰说,她怕人家不要她,所以她把她会的全都填上去。
城中社区的党员服务站,设有针对群众腰酸背痛、骨头疼痛、失眠、鼻炎等病症的理疗,以及心理咨询和辅导。成为城中社区一名志愿者后,李凤兰每天按时来到城中社区的党员服务站,清洁卫生、整理书报,为群众进行保健咨询、理疗等健康服务。
党员阿和,年轻的时候就患上头痛病,无法参加工作,只能在家休养,靠70多岁的老母亲照顾。去年底的一天,阿和偶然来到社区党员服务站,李凤兰热情地接待了他,为他做高压电治疗。经过四个月的治疗,困扰阿和多年的头痛慢慢减轻,失眠症状也慢慢消失。李凤兰还教他做手指操、学习电脑的基本操作。两周时间过去了,阿和学会了手指操和电脑的基本操作。这让阿和信心大增,他给自己定出了目标: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成为点心师。受李凤兰的影响,如今的阿和也成为了一名志愿者。
在党员服务站,李凤兰除了服务好群众外,还认真记录好群众提出的建议,以便改进服务。例如,有群众提出,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或者困难户,是否能提供上门服务。对此,李凤兰把建议反映到社区,并同社区工作人员共同制定出上门服务的时间和方案。
“做志愿工作已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是我生活的重要内容。打算一直做下去,直到做不动了。”李凤兰对记者说,上世纪60年代,学习雷锋的风潮在全国涌动,她深受雷锋精神影响。“小时候全社会都在学雷锋,从那时起就把雷锋当成榜样。看到人家需要帮助就去帮。上班时,有空就去帮人家;退休之后,就全职帮人家。”
“我新年愿望就是把你的褥疮治好。”
郭明义,新时期雷锋精神的传人。他坚持做好事近30年,资助贫困大学生100多人,无偿献血6万余毫升。“好人”郭明义的先进事迹经媒体传播后,深深地印在李凤兰脑海里。
“2010年大年三十,在看春节联欢晚会时,看到郭明义在电视里给观众拜年,我激动得跳起来。之前,只听说过郭明义几十年坚持做好事的事迹,突然之间在电视里看到他本人,我很激动。我想我一定要以郭明义为榜样,做个雷锋式的人。”第二天,也就是大年初一,她提着水果和一些食品到服务对象谢耀伟家。
谢耀伟有病,母亲身体也不好,一个哥哥有智障,一家三口生活困难。之前,李凤兰一直将主要精力用来照顾他母亲,帮老人家擦身子、洗澡。“那天她一来到我家,就笑着问我,你知道我新年的愿望吗?我说不知道。”谢耀伟跟记者说,“她就说,我新年的愿望就是将你的褥疮治好。她又告诉我,之前为什么没帮我治褥疮,是因为,当时大家都还不熟悉,我是男的,她是女的,怕不方便,怕人家说闲话。听了她的话,我差一点哭了,我真是遇到贵人了。”谢耀伟由于长期坐轮椅,肛门周围长了几个大褥疮。李凤兰立下为他治好褥疮的目标之后,首先买来几个气垫圈给他垫坐,然后每天来到 他家,帮他做护理:清洗、敷药,一次下来要花上近2个小时。2011年那一年,不管风吹雨打,她坚持不懈,天天去谢耀伟家。10个月之后,谢耀伟的褥疮终于好了。现在,谢耀伟能坐着轮椅自己去买菜、买日常生活用品了。
“只有不断进步,才能适应群众的需求。”
李凤兰今年已经62岁了,像这种年纪的人大部分都是在家颐养天年,享天伦之乐。但她却不是,抓住机会就学习新的知识。用她的话说就是:“只有不断进步,才能适应群众的需求。”
城中社区党员服务站新进了一批治疗颈椎、腰椎、关节病等医疗器材。李凤兰的专业是口腔科,对这些医疗器材,她不能操作,于是,她就自己联系到华佗医院学习了三天,将这批器材的操作技能全部掌握。现在,她每天早上9点、下午3点,按时打开社区党员服务站的门,打开医疗机械,让社区群众进去治疗、保健。一旦遇到一些不能处理的问题,她就打电话问专业医生。
“去年冬天一个晚上,我在披云路散步,突然一骑摩托车的与一小车发生碰撞,骑摩托车的人倒在地上。我跑过去一看,那人昏过去了,但不敢动他,因为我不懂急救知识,只好脱下外套盖在这个人身上,打了110、120等急救。经过这件事后,我觉得学习一些急救知识很有用。”今年6月底,恰好有一家公司免费举办家庭急救培训,李凤兰立即报名参加了。通过三天的认真学习,她学会了诸如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她还将急救口诀写在纸上,随身带着。
李凤兰还学习了刮痧这一技艺。“选择刮痧,因为这是一项老少咸宜的保健方式,有助于帮助患病的群众恢复健康。”经过学习,目前,她已能熟练地为群众刮痧,并受到好评。
●记者手记
她当得起“好人”两个字
李凤兰是江西人,上世纪90年代初来到肇庆。
采访李凤兰,让记者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我毕竟是见过毛主席的人,应该与别人不一样,在学校入党、在单位争先进我都是头一个。”回忆起1966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前见毛主席的事,虽然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李凤兰说起来依然精神亢奋。“真是历历在目,记忆深刻。”李凤兰手脚并用,兴奋地向记者描述了当年从江西远赴北京见毛主席的过程。
初中那年,她被学校选中进京见伟人,李凤兰自然是乐不可支。回家报喜之后,家人自然也跟着高兴,妈妈连忙上街买布,给她做了两件新衣裳,爸爸忙着给她打包进京的行李。“10月1日头一晚,大家都很激动,没怎么睡。”
李凤兰说,见过毛主席之后,她暗下决心,“要好好走人生路,好好工作,好好做事。”在江西工作时,她几乎年年被评为省先进;来到高要中医院之后,年年被评为优秀党员。退休后,她下决心,要发挥余热,帮助群众,尽心尽力。“退休了,还拿这么高的工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继续为社会做贡献。”李凤兰说这些话时,说得真挚诚恳。从这些话中,记者感受到她有一颗知足、感恩的心。多年来,她又把心中的温暖传递给周围人,这样一个人当得起“好人”两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