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发改委发布了《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备受瞩目的珠江—西江经济带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肇庆亦被纳入规划范围内。
珠江—西江经济带(以下简称经济带)横贯广东、广西,上联云南、贵州,下通香港、澳门,《规划》的范围包括:广东省的广州、佛山、肇庆、云浮4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宁、柳州、梧州、贵港、百色、来宾、崇左7市,区域面积16.5万平方公里,2013年末常住人口5228万人。
《规划》对经济带提出了“西南中南开放发展战略支撑带”、“东西部合作发展示范区”、“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四个战略定位,并对构建协调联动的空间格局、协同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共建生态廊道、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建设特色多元沿江城镇体系、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共创开放合作高地等作了明确要求。
那么,在经济带11市中,肇庆有何先行优势?又该如何抓住此契机,突围而出,发展成为经济带上的“明珠城市”呢?
区域合作 向空间要效益
按照《规划》要求,经济带将以“一轴、两核、四组团、延伸区”进行空间布局,并形成“广州、佛山都市区”,“肇庆、云浮、梧州、贵港产业承接区”,“柳州、来宾转型发展区”,“南宁、崇左、百色开放门户区”和“延伸协调联动发展区”5个不同的功能分区。
在空间布局里,“一轴”和“四组团”均有肇庆的一席之地。所谓“一轴”,即以珠江—西江主干流区域为轴带,包括广州、佛山、肇庆、云浮、梧州、贵港、南宁7市,加快通道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流域环境保护,形成特色鲜明、分工有序、互动发展的多层次增长中心;“四组团”则是以区域内中心城市为核心,按照流域特点和区域联系,重点建设广州—佛山、肇庆—云浮—梧州—贵港、柳州—来宾、南宁—崇左—百色等四组团,引导产业和人口集聚,形成各有特色、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区域发展板块。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事实上,早在今年1月,肇庆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关于建设珠三角连接大西南枢纽门户城市的实施纲要(2014—2020)》(肇发[2014]2号)(以下简称《纲要》)中,就已将区域合作视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工程。其中提到,将以广佛肇经济圈建设为重点,主动承接广佛的辐射带动。
“合理的区域发展规划是实现经济合作的基础。”肇庆市委党校经研室主任刘红星认为,国内各主要经济区也把区域规划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只有强化规划引导,充分发挥规划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龙头作用,依托自身区位优势和已有产业基础,确定区域发展战略、空间布局以及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方向,协调区域内各主体的发展步伐,才能为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提供基础。
刘红星还表示,用科学发展的理念对本区域发展进行整体谋划,通过强化经济区域概念,冲破原有体制中的行政区利益和部门利益狭隘思想的束缚,对促进区域分工协作与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引领作用。
基础设施 建设强化枢纽地位
《规划》要求,要推进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以珠江—西江干线航道为主通道,构建互通两广、连接东盟、通达港澳、辐射云贵、江海联运的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提升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水平,增强区域发展支撑能力。
为了打造互联互通大通道,《规划》提到要加快建设广州、佛山、肇庆、梧州、贵港、南宁六大主要港口,积极发展云浮、柳州、来宾、百色、崇左五个重要港口,形成分工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港口体系;在铁路、公路方面,柳州至肇庆、广州—佛山—肇庆城际的铁路,以及广州—佛山—肇庆的跨区域高速公路则被纳入交通建设重点工程。
而根据市委市政府《纲要》规划,肇庆共计划建设21项交通项目,拟投资近1193亿元。
肇庆学院政治经济学教师王海飞认为,肇庆东连珠三角中心,西接大西南,为典型的枢纽型门户城市,这是肇庆独特的区位优势,也是打造肇庆区域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政府大规模投资提升交通通行能力,也必将强化肇庆在珠三角连接大西南中的枢纽地位。
除了交通建设,在能源保障体系方面,肇庆也将扮演重要角色。《规划》要求,要重点推进国电肇庆大旺“上大压小”热电新建等火电和热电联产重点工程建设;做好肇庆德庆等3个核电项目厂址的论证工作;加快肇庆、梧州、贵港、柳州、百色等市沿江煤炭储运配送设施建设,完善煤炭供应储备、应急保障体系。
刘红星认为,各地政府在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时,应注重“五同”发展战略——交通同网、能源同体、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高起点布局综合基础设施,努力实现各类交通设施的无缝连接。
王海飞也认为,目前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的“通畅性不够”,尽管南广、贵广高铁即将开通,华南地区与大西南的通畅性会进一步提高,但“基础设施建设是将来经济带发展的关键环节”,各地政府应加强协作沟通。
产业发展 创新产业合作模式
《规划》要求,要充分发挥经济带通道和纽带作用,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对产业转型升级,肇庆市政府早有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多项措施加快肇庆高新区建设和产业园区建设。
同时,肇庆还致力于构建“4+3+2”工业体系。即按照“一核、两带、三板块”的空间布局,优先培育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4个战略性新型产业,做大做强汽车、精细化工、金属加工等3个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新型建材和林产化工等2个传统优势产业。
除了工业,《纲要》也重点提到了服务业,计划培育发展“旅游目的地+枢纽门户型”服务业体系。重点发展旅游会展、科技服务、文化创意、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
而在《规划》中,则着重强调了旅游业的共同发展,即建立旅游战略联盟,整合旅游资源,合作开发优势特色旅游项目,培育一批有区域影响力的风景名胜区、特色景点和精品旅游线路,提高区域旅游竞争力。其中,在规划的8条特色旅游精品线路中,有4条均将肇庆纳入其中。
王海飞表示,面对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肇庆首要任务便是深化城市发展战略,尤其是深化肇庆枢纽型门户城市的发展,做好产业转型,立足区域特色,放大区域优势,瞄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方向,把城市的品质做优,有条件地发展肇庆慢城计划,加大人口与产业集聚能力。
“未来肇庆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第三产业,这是肇庆发展必须要把握的一个关键点。”王海飞认为,随着“两区引领两化”等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肇庆的发展必将向珠三角与大西南空间延伸,因而肇庆在成为西江—珠江经济带的区域枢纽中心城市,在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对此说法,刘红星表示认同。同时,他强调,在产业发展上,肇庆要创新产业合作模式,实现产业合作跨越式发展。
“首先要促进区域产业合作模式多元化。”刘红星说,区域产业合作主要包括三种模式,即基于产业链的产业合作模式、基于市场关联的产业合作模式和基于创新的产业合作模式。
“目前肇庆的产业合作还是以基于产业链的产业合作为主,通过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实现合作,这是相对低级的一种模式,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是利用转移区域相对廉价的土地、劳动力、原材料等要素资源来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刘红星认为,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肇庆应增加基于市场和基于创新的产业合作模式比重。一是为产业集群开拓共同市场创造条件和提供支持。二是对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开展的合作研发应有所倾斜,形成优势产业领域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打造高新技术原创基地和研发转化基地。
其次,刘红星表示,还可以开展战略合作,组建产业联盟。“产业联盟一般以骨干企业为依托,形成产业链优势。”刘红星说,各地都有自身的优势产业,开展战略合作,组建产业联盟,不仅能吸引国际上的相关组织和企业的关注,取得联系和建立合作关系,为企业带来更多的业务合作机会,还能及时把握先进的产品技术,加快企业规模化、一体化、集约化发展步伐,促使优势资源得到进一步整合,从而辐射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崛起。
城市功能提升 做强区域性中心城市
《规划》指出,要提升城市功能,做强区域性中心城市,并支持佛山、肇庆、云浮、柳州、梧州、贵港、百色、来宾、崇左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
“城市的扩容提质,做强做大中心城区对于肇庆在经济带中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王海飞说。
而城市扩容提质,也是市政府在建设珠三角连接大西南枢纽门户城市中的一项重要工程。据了解,市政府正在加快肇庆新区的建设,集中力量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服务,搭建城市框架;推进我市行政区划调整,加快建设超百万人口大城市,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区首位度和集聚能力,并加快建设肇庆城市副中心;大力完善软硬件环境,推进市政基础设施管网化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城市公共服务能力。刘红星指出,做强区域性中心城市,要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必须打破在资金、技术、资产重组、人口和商品流动方面的障碍,加快推进区域统一市场的形成。”刘红星强调,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共建区域性的商品物流共同市场、金融资本共同市场、产权交易共同市场、人力资源共同市场、信用征信共同市场、旅游文化共同市场。
先行先试 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独树一帜”
《规划》还将推进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建设作为一个小节单列出来,这意味着该试验区被纳入经济带建设的重中之重。
而国家政策支持更是在《规划》中便已显露无遗,明确表述“支持试验区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并要求广东、广西两省要突破行政分割,统一规划、统一布局,探索建立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新机制;要在管理权限范围内共同赋予试验区同等的支持政策和先行先试政策;支持试验区按有关规定在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征地制度改革、用地审批、用地计划管理等方面探索开展先行先试。
试验区规划范围由主体区和拓展区组成,主体区以梧州市和肇庆市两市交界为中轴,由双方各划出50平方公里、共100平方公里组成,具体位于广佛肇高速公路以南、梧州市万秀区白云山以东、肇庆市封开县城西北,其中以西江南岸10平方公里作为起步区。拓展区40平方公里,由双方各划20平方公里,具体位于梧州市龙圩区社学和肇庆市封开县平凤镇境内,其中各划3平方公里作为起步区。
据公开报道,6月下旬、7月中旬,省委书记胡春华、省长朱小丹分别考察调研封开和肇庆,并指示要加快推进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建设。
而《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总体发展规划(2013—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也于7月获广东、广西两省区正式批复并印发实施,其发展目标就是成为珠江—西江经济带新增长极、西江流域生态共建区、省际合作机制创新区和东西部合作示范区,为更大范围的两省区合作积累经验和提供实践示范。
相关人士分析说,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的获批,使得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因为“它处于‘三圈一带’——珠三角经济圈、广西北部湾经济圈、大西南经济圈和珠江—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
“目前,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还处在较低的合作层次。”王海飞说,粤桂特别合作试验区是粤桂两省合作的有效形式和平台,而随着合作内容的深化与合作形式的多样化,必将助推经济带的发展。
王海飞还强调,只有积极对接珠三角和广西,加大与经济带其他城市的合作力度,通过城市战略创新,才能使得肇庆成为西江—珠江经济带上的明珠城市。
生态保护 建设国家生态城市
《规划》要求,经济带要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加强岸线保护和利用、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健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把经济带建设成为千里绿色生态走廊。
目前,肇庆正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重点建设森林进城围城工程,推动“森林之都·美丽肇庆”建设。根据《纲要》,全市还将加强肇庆高新区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和肇庆新区中央绿轴生态城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区建设。
同时,在管理体制方面,肇庆将制定和出台绿道网、城市公园等管理制度,加强肇庆星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的生态设施建设与维护,全力争取建设成为国家生态城市。
《规划》中还提到要“推进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对此,肇庆也正在加快县城及各地中心镇的污水处理厂建设,打造一批节能减排示范工程,淘汰“三高两低”落后产能;值得一提的是,在《规划》确定的10个循环经济产业基地中,有2个均设在肇庆——肇庆亚洲金属资源再生产业园、肇庆华南再生资源基地。
对此,王海飞表示,《规划》突出了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一个城市若能拥有一张显眼的“名片”,则更能突出城市的特质,而“生态之城”无疑是肇庆最佳的选择。
精言板
各地政府在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时,应注重“五同”发展战略——交通同网、能源同体、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高起点布局综合基础设施,努力实现各类交通设施的无缝连接。
——市委党校经研室主任 刘红星
面对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肇庆首要任务便是深化城市发展战略,尤其是深化肇庆枢纽型门户城市的发展,做好产业转型,立足区域特色,放大区域优势,瞄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方向,把城市的品质做优,有条件地发展肇庆慢城计划,加大人口与产业集聚能力。
——肇庆学院政治经济学教师 王海飞
做强区域性中心城市,要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必须打破在资金、技术、资产重组、人口和商品流动方面的障碍,加快推进区域统一市场的形成。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共建区域性的商品物流共同市场、金融资本共同市场、产权交易共同市场、人力资源共同市场、信用征信共同市场、旅游文化共同市场。
——刘红星
在产业发展上,肇庆要创新产业合作模式,实现产业合作跨越式发展。肇庆应增加基于市场和基于创新的产业合作模式比重。一是为产业集群开拓共同市场创造条件和提供支持。二是对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开展的合作研发应有所倾斜,形成优势产业领域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打造高新技术原创基地和研发转化基地。还可以开展战略合作,组建产业联盟。
——刘红星
城市的扩容提质,做强做大中心城区对于肇庆在经济带中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王海飞
《规划》突出了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一个城市若能拥有一张显眼的“名片”,则更能突出城市的特质,而“生态之城”无疑是肇庆最佳的选择。
——王海飞